林保怡 (唔係金枝或者火舞那個)

睇番齊成的舊演出,才知原來林保怡是這隊band的鼓手,現場表演或者拍MV都有份。以前只知他曾在「黑白」做製作助理,幫劉天蘭手,後來和葉德嫻合唱《離合圓缺》,跟住就簽了「現代」,89年出第1張大碟《Natural》,同年新人有關淑怡、王靖雯、王傑。

因為有夾band背景,林保怡的歌都有樂隊人參與,《一剎的浪漫》作曲唐奕聰 (太極),填詞因葵 (太極);《流浪的摩托》作曲劉以達 (達明一派),填詞劉卓輝 (Beyond)。

一剎的浪漫 (Remix)
試聽
Get this widget | Track details | eSnips Social DNA

《BMG Beat Bit Remixes》

流浪的摩托 (Remix)
試聽
Get this widget | Track details | eSnips Social DNA

《BMG Beat Bit Remixes》

透過John的link看到翁家齊的blog :
http://hk.myblog.yahoo.com/jw!kjuKZ8iAGRSpV8_K.jvMCmAPJkJZ2w--
有林保怡的肉照,有胸有腹,以前man過而家咁多o既?






























現代唱片的2周年紀念音樂會,在88年8月8日舉行,日子擇得咁好,唔怪得發到被國際大公司BMG收購。 曾有評論謂「現代」想將呂珊捧成第2個劉美君,可是不成功,翁家齊替她作過一首歌《Good Time Music》,周功成則作了一首《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林夕填詞,歌名取自西西小說 (女主角是死人化妝師)。

齊成玩YouTube——劉美君英文原曲live再現

YouTube大熱,齊成也有貢獻。找到翁家齊,2006年8月7日藝穗會,Dear Jane新碟發佈會,他老人家和這隊後生仔夾了《Mind Made Up》,劉美君的英文原裝版。這是翁家齊在80年代末退出香港樂壇後,首次公開表演。


劉美君《一對舊皮鞋》(88 live)
翁家齊上載的獨家珍藏,現代唱片公司2周年紀念音樂會,1988年大專會堂舉行,劉美君拖埋她稱為「老竇」的陳永良上台,旁邊應該有Fundameta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MF8c53W0s















劉美君《一見鍾情 + I Saw Him Standing There》(88 live)
首次公開演繹《一見鍾情》,中英文版本夾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923DZnz3BA















其他片段 :
齊成《Mind Made Up》 (Live)
89年的中秋節澳門現場表演 (加插97年派對表演),back up樂手有陳光榮,那時他是Fundametal成員,英文名比較娘,叫做Comfort Chan,來自Adidas波鞋Comfort型號,好聽點可以叫他Punk仔;還有細肥崔炎德,他和區新明夾過「凡風」樂隊;黎允文,三代「小島」樂隊成員,好高好型,第一代「小島」有區新明、黎允文、黃守發;第二代黎允文、鄧惠欣、何日君;第三代只有黎允文一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ITJ9lwJO98















齊成《Eye To Eye》 (Live)
劉美君、林保怡《偷窺》英文原曲,竟然見到鍾保羅!他和江欣燕主持EYT的《激光旋律》 ,又和阿旦主持《勁歌金曲》。千祈咪睇漏眼,打鼓那個是林保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hPSF93x__o

《This Year's Model》(MV)
劉美君《廣播道神話》英文原曲,綵排片段,又見到林保怡打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hU96oC8uI

齊成《My Girl Friend Smokes (And I Don't)》
亞洲電視英文台MV,很久沒見的金錢標誌,似豉油商標,邱德根做老闆,當時中文台叫「黃金台」,英文台叫「鑽石台」,超超超老土。 打鼓的林保怡還要被鬼妹噴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JSIMEFxD4A

尋回耳朵——香港粵語流行曲VERY簡史(1950-2002)

撰文﹕馮禮慈 (原載於2002年《明報周刊》)

香港流行音樂發展,以1974年為一個分水嶺。1974年,是許冠傑推出《雙星情歌》與顧嘉煇推出《啼笑因緣》的一年。自此以後,香港流行音樂圈不再一樣。
1974年以後,我們且稱香港進入了「現代流行曲」時期。而1974年以前的,我們且稱之為香港的「早期流行曲」時期。

早期香港流行曲的起源與特性(1950-1974)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起源於何時﹖這不是個容易答的問題,也不是大家很有興趣去知的問題,因為一問下去,就變成歷史考據和引證的工作。加上早期粵語流行曲與粵劇、粵曲、小曲和廣東音樂有著分不清的關係,藤連瓜瓜挽藤,可不容易劃清界線,要說出香港粵語流行曲於何年出現並不容易。
在此,我們宜借助黃志華於 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 (三聯書店ISBN 962-04-1794-1)一書中的分期方式,界定1950年開始為香港粵語流行曲的早期階段,而截斷1949或以前的日子不談。有關1949或以前的流行曲醞釀情況,黃志華該書有述及,有興趣者可逕自閱讀。

早期香港流行歌手
1950年至1974年間的粵語流行曲歌星,具代表性的有﹕周聰、鄭君錦、鄧寄塵、呂紅、鄭錦昌、麗莎、陳寶珠、蕭芳芳、許艷秋、鄭幗寶、陳浩德、李寶瑩、何大傻、薛家燕、胡楓、譚炳文、李香琴、森森、冼劍麗……等等。聽回他們的歌,很過癮,我經常聽。
早期香港流行曲有何特色呢﹖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特色有﹕
1.尚未有「流行榜」機制。
2.歌曲的流行時間比現代流行曲長,一般來說會流行數個月至數年。流行曲的「生命年齡」(Life Cycle)比今天的長得多。
3.當時的粵語流行曲普遍被視為Cheap(低俗之作),是低下階層聽的曲種,很多時更與「工廠妹」拉上關係。當時的高級/潮流分子聽的不是粵語流行曲,而是歐西歌曲,讀番書,聽歐西歌曲是社會尖端、高尚青年的行為。中西流行曲明顯分隔開成兩個不同世界。
4.早期粵語流行曲旋律很多時取自或改自粵曲、小調或廣東音樂。
5.間中也有改編自歐西歌曲的,例如《飛哥跌落坑渠》、《行快D啦》等。
6.唱廣東話(口語)的歌曲十分普遍。很多人認為許冠傑是唱廣東話歌曲的始創人,實屬不確。
7.歌詞方面,常見的題材有呻窮、夢想發達和充闊佬等,這些在八十年代後已逐漸少見。男女情愛歌詞方面,很多時是抵死的唇槍舌劍式男女互窒,這在香港現代流行曲也是較少見的去法。
8.通俗諷刺性小市民歌詞是主流,很多人以為許冠傑是這方面的始創人的想法也不正確。   
9.1974年以後,這類傳統粵語流行曲一下子被摒出歷史舞台。不過它們並沒有從此消失,不少樂迷仍「凍結」在只聽這類歌曲的範疇之中。而八、九十年代懷舊電視劇/電影的出現,也多次帶起了這類早期粵語歌的熱潮,不少歌手復出出唱片。

1974新頁—顧嘉煇
1974年,是香港樂壇歷史性一年,是香港粵語流行曲開闢新天地的一年。在這年,開天闢地的竟不止一件事,而是兩件事同時發生。雙響炮齊鳴。
以顧嘉煇為首的中式小調流行曲﹕
顧嘉煇1974年創作《啼笑因緣》中式小調流行曲,正式揭開全球獨有的中式小調流行曲音樂類型,配合電視劇熱潮的爆發,顧嘉煇在往後十多廿年創作了一系列豐碩的中式小調流行曲作品,席捲香港、東南亞及其他華人社會,其他音樂人爭相加入,締造了香港樂壇七、八十年代一個黃金期。
中式小調流行曲特點﹕
1. 以中式五聲音階為旋律創作主要模式。
2. 旋律簡單節奏簡單(符合中樂節奏傳統)。
3. 加入中國樂器作伴奏,配上西式鼓、低音結他,配樂中西合璧。
4. 歌詞用字方面,具古式中文色彩與韻味。
5. 歌詞內容多涉及人生哲理及家國江湖情義,這與電視劇內容有莫大關係。
6. 為日後「港式流行曲」打定深厚基礎,日後將衍化成「港式流行曲」。
7. 唱中式小調流行曲的歌手,不少是從唱歐西曲「轉線」過來唱的,如葉麗儀、葉振棠、羅文、林子祥等等皆是。以往被視為粵語歌星「cheap」的觀念逐步給打破。

1974新一頁:許冠傑
1974年,另一個樂壇巨大新力量爆破而出,這就是許冠傑帶領的諷刺時弊小市民心聲的現代流行曲了。
許冠傑的出現,將香港流行曲帶至街知巷聞境界,將「流行曲」的定義帶至符合現代世界的定義。他的口語化通俗歌詞大受普羅市民觀迎,但同時受到一些社會人士攻擊。
許冠傑歌曲的特點﹕
1. 許冠傑歌曲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快歌。快歌是Rock 'n'Roll曲式,有改編,有原創,在這方面他深受貓王Elvis Presley影響。許冠傑快歌的歌詞是口語通俗廣東話,內容多是小市民生活寫照﹔講錢,想發達,上司/下屬關係及生活之艱苦等。
2. 許冠傑歌第二類是﹕慢歌。慢歌的歌詞,跟其快歌歌詞竟完全相反,是古典式中文綺艷文字(後期古意略減),內容以情愛為主,間中有搞笑成分。是創作曲,少部分改編。
3. 許冠傑的快、慢歌同樣大受歡迎。
4. 很多人以為許冠傑是將小市民生活以通俗口語入歌詞的始創者,實則不然,早期流行曲早有大量這樣的例子。
5. 許冠傑首創的是將西方Rock 'n'Roll與歐西流行曲帶進粵語流行曲界,將以往歐西/粵語歌分成楚河漢界的局面打破,漸漸的,將不少以往只聽歐西歌的年青人引進中文樂壇。
6. 出奇的是,許冠傑影響力雖大,他的摹倣者,卻不多。自許冠傑退出樂壇後,香港樂壇就尚未見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唱作人。

巨星時期(七十年代中—八十年代初)
得顧嘉煇與許冠傑的開拓,香港樂壇就沿著他兩開拓的兩條路,由小路走至康莊大道。
七十年代中、後期與八十年代初期,香港樂壇巨星湧現,當時真是幾乎粒粒皆星,有曰此為「巨星制」,不過,這不是個制度,當時並沒有特別的制度,故稱此時為巨星時期會較適合。
這個時期巨星有﹕梅艷芳、徐小鳳、林子祥、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羅文、關正傑、甄妮、鄭少秋、許冠傑、葉麗儀……等等。
為何會出現「巨星期」
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香港樂壇繁榮一片,巨星眾多,原因是﹕
1. 有人才﹕當時的歌手普遍都有深厚實力。
2. 幕後人才﹕作曲、作詞人都有高水準。
3. 找到了適合時代與群眾口味的曲式﹕中式小調流行曲,小市民心聲流行曲與港式流行曲都是極適合該個時代群眾口味的歌曲模式。
不過,更重要的是因為﹕
4. 適逢香港(及亞洲)經濟極速蓬勃起飛,風雲際會,加上電視於民間普及,歌曲借助電視劇的力量,二者合力一發不可收拾,發展之快和境況之盛,令人目眩。
「巨星期」的「港式流行曲」
「巨星期」將「港式流行曲」光芒發揮到極致。
我們常聽人說「港式流行曲」(Canto Pop),究竟這是什麼﹖
「港式流行曲」其實就是﹕脫掉了古裝的「中式小調流行曲」。
將武俠劇中的「中式小調流行曲」,換上了時裝﹕將古意歌詞改為現代歌詞﹔將中國樂器從配樂中取掉,換上西式現代樂器﹔歌手也由「古裝」的「關正傑型」、「鄭少秋型」變成「現代」的「李克勤型」、「陳慧嫻型」,就是香港聞名於世的Canto Pop了。
七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港式流行曲」(Canto Pop)逐步出現,與「中式小調流行曲」式並存於樂壇,造就了大量經典歌曲。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式小調流行曲」逐漸式微。「港式流行曲」是逐步由「中式小調流行曲」過渡過來的,並非取代「中式小調流行曲」的代替品。
在這時期,改編日本歌的情況也開始出現及增加。
這「巨星期」間的「中式小調流行曲」與「港式流行曲」,至今仍是不少樂及沉醉緬懷的對象。對不少樂迷而言,香港樂壇此後再無法及得上這時期美滿。

85-92轉型期
1985-1992期間,是香港樂壇轉型期,早前的巨星部分已逐漸隱退,部分則繼續在樂壇發放光輝。與此同時,一批原本是新人的歌手已逐漸成熟,在樂壇紛紛佔了較重要的位置。
這批成為巨星的新生代,有﹕張學友、林憶蓮、葉蒨文、陳慧嫻、李克勤、鄺美雲、呂方、王傑、許志安、還有稍後期的王菲、關淑怡、鄭秀文等等。
這時期出道的歌手大都能享受巨星的位置,當中尤以張學友、林憶蓮、葉蒨文與王傑等地位為高。由於新人出現,已有部分「第一屆」樂迷嫌新人歌曲不合口味而停止追隨香港的流行樂。而當時這批新人歌手也確有將不同風格的曲風帶進樂壇﹔如﹕
R&B—如林憶蓮、杜德偉
更多的改編日本流行曲—如張學友、李克勤等﹔
「台式流行曲」—如王傑﹔
AOR/高格流行樂—如王菲、關淑怡等。
這時的粵語樂壇,已不再是清一色的「港式流行曲」和「中式小調流行曲」了。

樂隊潮 潮來潮去
香港樂壇在六十年代有過一個盛大的樂隊潮,不過,那時的樂隊都唱歐西歌曲,而不是唱粵語的。
宇宙間有史以來第一隊粵語流行曲樂隊,應是溫拿。
在1975年,溫拿推出大碟《大家樂》,是第一張由樂隊推出的粵語唱片。
之後,在八十年代初尚有當時的粵語樂隊如民間傳奇、威鎮樂隊等。但說不上是個潮流。  
大家所指香港第一個粵語樂隊潮,當是指86/87年間的出現熱潮,當時的樂隊闖將有﹕Beyond、達明一派、Raidas、Fundamental、凡風、小島、太極、風雲、風之Group、中葉、浮世繪、水晶迷、Citybeat、Blue Jeans等等。
這班樂隊雖沒有改變香港樂壇的基本格局,但當時總算繁花似錦,各領風騷了。這批樂隊重要性有﹕
1. 將不同風格帶進香港主流樂壇——它們玩的,有Rock、Metal、Pop-Rock、Folk、Neo-Romantic、Pop等等,總算為香港樂壇帶來了更多種類,當中以Beyond和達明一派所帶給樂壇的衝擊尤大。
2. 給香港主流樂壇帶來一批新樂迷——這批樂迷是剛長大的年青新一代,和原來是聽外國前衛流行/搖滾樂樂迷。樂迷的人口質素與年齡分布跟七十年代那時開始有變。唱片公司愈來愈重視年青樂迷的消費力。
3. 給青年來帶來組band的潮流,帶來分工合作的觀念。
可惜的是,這個樂隊潮並未能長期盛放,隨著達明一派解散、黃家駒去世及其他樂隊逐一解散,樂隊潮到了九十年代初就沉寂下去了。

「四大天王」(1992-2000)時期
在1992年左右,「四大天王」正式誕生﹕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正被香港、台灣、東南亞以至內地傳媒/ 歌迷奉為「四大天王」。
他們被稱為「四大天王」,當然是因為他們甚受樂迷歡迎之故。
一直至世紀末,「四大天王」才告瓦解。在1992-2000年間,人們喊「天王已死」喊過無數次,甚至四名天王本身否認是天王及退出頒獎禮,但「四大天王」仍然是樂壇至尊,在該幾年間,沒有新人有足夠力量折散「四大天王」的招牌。
「四大天王」值得一談特點﹕
1. 除張學友外,其餘三人都具較濃厚偶象派風格,三人的音樂造詣不算高。
2. 「四大天王」揭開了樂壇偶像派主導的年代,一直到今天,香港樂壇比七、八十年代的都更重偶像派特色。
3. 「四大天王」唱的港式流行曲,秉承七、八十年代的力量,在東南亞、中、台及華人地區續領風騷。顯示香港的流行曲水準雖沒提升(甚至被台灣、東南亞追過),但仍憑經濟力量,包裝及較先進市場推廣手段壓倒其他地區的流行樂。
4. 不少人看不過眼「四大天王」當道,力圖拆散他們,但市場與歷史洪流非部分人主觀意願可攻,「四大天王」竟然雄霸樂壇近十年。
5. 令人惋惜的是,在「四大天王」佔據樂壇幾年間,香港樂壇沒有很大的進展。當中除王菲有一批犀利作品(不少是國語歌,離開了粵語歌的範疇)外,其他乏善足陳,致使當「四大天王」於廿一世紀的瓦解後,樂壇已沒有豐厚的後繼力量。
6. 男偶像歌手吃香——當時的女歌手鋒頭難與「四大天王」相比,只有王菲(還有一段時期的林憶蓮)可與之分庭抗禮。其他的女歌手大都被劃分為「玉女」算數。
此外,在96/97年間開始,粵語歌的歌詞大量集中由林夕填寫,幾乎出現了「一人擔起整個樂壇」情況,沒多久黃偉文就分擔了不少詞作。

97以後
97以後,香港樂壇逐步萎縮,原因﹕
1.98金融風暴。
2.約在96/97開始,翻版開始肆虐。
3.電腦下載歌曲/互聯網在99/00年間大幅盛行。
4.2001-02經濟再現衰退。
香港唱片市道相對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瀉(跌幅多少無人能提供實數),市道疲弱,風光一時的華星唱片結業,滾石也沒出香港歌星的粵語碟了。但一雞死一雞鳴,EEG、Music Plus、StarEast、Music Nation等紛紛進軍唱片界,香港粵語樂壇仍有燦爛一面。

02香港樂壇狀況﹕
1.巨星紛紛偃旗息鼓——張學友、王菲等等都「與世無爭」了。
2.新人大量湧現——99年與02年都有很多新人,(但凡經濟不佳唱片公司就會傾向捧新人博一博)。不過,這幾年新人質素都被認定普遍不佳。
3.舊人復出——大量老牌/中牌歌手復出,一來對唱片公司而言舊人復出風險不大,二來歌手可能因經濟關係而需要復出工作(這並無不妥)。
4.為少女/少男而設計的年輕組合佔據樂壇——Twins、Shine、Cookies、E02、VRF……樂壇的對象是愈來愈年輕了。難怪這麼多人慨嘆「而家D歌唔好聽」。
5. 經濟不佳,給另類樂手多了機會。LMF、The Pancakes、Ketchup、Primary Shapes、Tat Flip、臨記、農夫、Video Dromes、Site Access、 At17、假音人、有耳非文、Gaybird、Alok、梁翹柏、四方果、野仔、粉紅A……成為了這幾年間來壇一個「意外收穫」。這時的樂隊,主流與另類之隔已沒以前般明顯,很多是半主流半另類的組合,可說是一次本地另類音樂潮。
6. 新一批填詞人開始多作品面世,估計會逐步分擔林夕與黃偉文的工作。

展望
今天的香港樂壇的確沒七、八十年代那麼繁花盛開,這與地區經濟狀況有很大關連,香港粵語歌是進入了一個較為低潮倒是事實吧。至於今天粵語歌是否每一方面真比不上七、八十年代呢﹖那則未必。如何將目前境況扭轉﹖這不是容易解答的問題。也許有天香港經濟轉好,前景一片光明時,自會有天才打救,到時爆出一、兩位天才創作人或歌手,則香港粵語歌曲又將重踏光明之路。

粵語流行曲音樂年表
五十年代﹕
1952 香港和聲唱片公司製作首批粵語流行唱片,主要迎合星馬市場。
1953 麗的呼麗首創一個粵語流行曲電台節目《空中舞廳》。
六十年代﹕
1965 由星馬方面傳來上官流雲主唱的細碟,改編自披頭四名曲的《行快D啦》及《一心想玉人》曾街知巷閒。
1967 羅文組成「羅文四步合唱團」。
七十年代﹕
1970 樂隊是歌手的搖籃,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出了泰迪羅賓,「溫拿」出了譚詠麟及鍾鎮濤,「新特樂樂隊」出了葉振棠及陳潔靈,「玉石樂隊」有林子祥,還有「蓮花樂隊」的許冠傑。
1970 許冠傑第一隻唱片是《Time of the Season》,陳美玲第一隻唱片是《Circle Game》,英文歌仍是大路。就是到了七六年張國榮第一隻唱片仍是英文歌《Do You Wanna Make Love》。
1971 鄭少秋推出第一張唱片《愛人結婚了》。
1971 歌神許冠傑第一首廣東歌《鐵塔凌雲》在《雙星報喜》節目中首次獻唱。
1972 「粵曲王子」鄭錦昌的《襌院鐘聲》與麗莎的《相思淚》開始在電台熱播,粵語歌老土不再。
1972 羅文與沈殿霞組成「情侶合唱團」。
1973 「溫拿樂隊」組成。
1973 鄧麗君首次在「香港歌劇院」、「漢宮」及「珠城」演唱。
1974 尹光推出首張大碟《分飛燕》,走小市民風味。
1974 仙杜拉《啼笑因緣》及許冠傑《鬼馬雙星》等電視電影歌曲大受歡迎,開創了Canto-pop的潮流。
1974 電視連續劇帶動了香港粵語流行曲的風潮,羅文、甄妮、汪明荃、關正傑、葉振棠、葉麗儀等一代唱粵語歌的前輩都是由此誕生。
1974 許氏兄弟的《鬼馬雙星》電影主題曲熱賣,帶起同期電影主題曲《林亞珍》、《大丈夫》、《問我》、《大家樂》的出現。
1974 羅文主唱無線電視主題曲﹕《小李飛刀》、《射雕英雄傳》,風靡全球。
1974 許冠傑的《鬼馬雙星》一曲,成為英國BBC電台及香港電台英文台第一首播放的中文歌。
1975 「溫拿」推出唱片《大家樂》。
1976 羅文在「利舞臺」舉行了十五場個唱,成為首位個人演唱會藝人。
1977 香港最早的音樂頒獎典禮「第一屆金唱片頒獎典禮」舉行。
1977 陳百強參加第一屆「香港流行歌曲創作比賽」獲季軍。
1977 張國榮參加「亞洲歌唱大賽」奪得亞軍,出了兩張英文唱片《Do You Wanna Make Love》,銷量強差人意﹗後來轉投華星,推出了《風繼續吹》等唱片,但直到推出第五張唱片《Monica》,才正式紅起來。
1977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成立。
1977 徐小鳳唱出了《猛龍特警隊》、《大亨》、《柔道龍虎榜》、《神鳳》等電視劇主題曲。
1978 「國際唱片錄影業協會香港唱片會」(IFPI)成立。
1978 香港電台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首屆幾乎是電視電影的天下,第一屆有《小李飛刀》、《倚天屠龍記》、《誓要入刀山》、《賣身契》、《鱷魚淚》、《願君心記取》。
1979 香港首位歌手代表參加第八屆「東京音樂節」。
1979 「民歌王子」區瑞強推出了《陌上歸人》大碟。
1979 譚詠麟推出首張個人大碟《反斗星》。

八十年代﹕
※香港的詞壇有個有趣現象,就是總是好事成雙,例如有「雙沾」盧國沾與黃霑、然後有「雙林」林振強和林敏聰、之後有「雙潘」潘源良與潘偉源、再後到「雙周」周禮茂與周耀輝,各領風騷。
※流行樂曲頒獎禮此起彼落,鐳射唱片及卡拉OK開始大行其道,締造了香港流行曲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台主辦「六十年代香港樂壇音樂會」,神秘嘉賓為許冠傑。
※葉麗儀在六十年代「聲寶之夜」歌唱比賽獲得冠軍,但要到唱出《上海灘》一曲才大紅大紫。
※八十年代初期,清新的《城市民歌》、純真的《少女雜誌》,同時掀起一陣子新風潮。
※的士詞人夏金城作品,以流行文化賭馬、股票、漫畫為主題,描畫出小市民心聲。
※日本熱掀起,許多經典金曲都由日本歌改編,像《Monica》、《壞女孩》等,配合剛興起「的士高」潮而大熱。
※還是黑膠和卡式帶的天下,譚詠麟憑《愛的根源》和《霧之戀》兩張專輯紅足了十年。
※著名歌星開始唱兒童節目主題曲,有林子祥唱的《430穿梭機》及梅艷芳唱《IQ博士》等。
※第二屆「十大中文金曲」仍是電視電影的天下,有《天蠶變》、《春雨彎刀》、《陌上歸人》、《茫茫路》、《楚留香》。
※「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產生《問》、《風箏》、《昨夜的渡輪上》清新的城市民歌。   ※八十年代明顯地因香港回歸問題,不少流行曲都出現了中國意趣,如林子祥的《再見楊柳》、《水中蓮》、《每一個晚上》,梅豔芳則有《似是故人來》、《殘月碎春風》,張德蘭唱《鮮花滿月樓》、《願君心記取》、《相識也是緣份》。
1981 CASH主辦「第七屆亞洲作曲家同盟」大會及音樂節。
1981 第三屆「十大中文金曲」同樣是電視的天下,有《人在旅途灑淚時》、《上海灘》、《京華春夢》、《殘夢》、《親情》、《輪流轉》、《戲劇人生》。
1981 鄧麗君首次灌錄廣東大碟《忘記他》。
1982 無線電視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梅豔芳獲冠軍,其後不少本地樂手都出自這比賽,呂方、杜德偉、周慧敏、許志安等。
1982 梅艷芳在「新秀歌唱比賽」中脫穎而出,85年主唱《似水流年》一曲紅透半邊天。
1982 陳百強的《今宵多珍重》、《偏偏喜歡你》大紅、陳慧嫻的《逝去的諾言》、《玻璃窗的愛》、《跳舞街》亦走紅。
1982 許冠傑以香港代表身份參加日本第一屆「亞洲音樂節」。
1982 「香港城市民歌公開創作比賽」中,潘源良以一首《望鄉》獲亞軍。
1983 紅館帶動第二代流行歌手的神殿,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鍾鎮濤都是在那裏成為天皇巨星。
1983 作詞人盧國沾發起了「非情歌運動」,希望香港詞壇可以多點不同類型的歌曲。
1983 無線電視「十大勁歌金曲」首度舉行,商台的「中文歌曲擂台陣」亦相繼展開。
1984 葉蒨文推出大碟《零時十分》。
1984 來自日本少年組的靈感,新秀歌唱比賽的胡渭康、林利、孫明光組成「小虎隊」。
1984 第一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張學友獲冠軍。
1984 「全港業餘歌唱大賽」發掘了張明敏及蔡楓華。
1985 「全港十九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為李克勤。
1985 譚詠麟在紅館舉行二十場演唱會。
1985 兩位樂壇天皇巨星譚詠麟與張國榮的歌迷翻臉,兩派歌迷大鬥法,互撕偶像海報及唱片,甚至出現吐口水打架的場面。
1985 改編歌(cover version)成大趨勢,第八屆的「十大中文金曲」竟有七首是這類外語改編歌,直接引發後來的「本地原創歌曲」運動。
1985 「嘉士伯流行音樂節」首度舉行,「太極樂隊」憑《暴風紅唇》獲第一屆冠軍,多年來培育本地不少樂隊,不過到98年終於停辦。
1986 「太極」、「小島」、「浮世繪」樂隊初試啼聲,推出首張大碟。
1986 第一屆「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夏韶聲憑《空凳》獲香港區冠軍。
1986 劉以達與黃燿明組成了「達明一派」。
1986 甄妮為「非情歌運動」唱出了《夢想號黃包車》。
1986 第九屆「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中的最佳填詞獎作品,第一次由女填詞人小美憑著《幾許風雨》獲獎,打破了香港填詞界男性壟斷的局面。
1987 「Beyond」、「Raidas」、「達明一派」的光輝歲月。
1987 譚詠麟宣佈以後不再上台領獎。
1988 商場首次主辦「飢饉三十」,歌星匯聚共襄善舉。
1988 「百變梅豔芳再展光華87-88演唱會」。
1988 「夢劇院」、「Blue Jeans」、「草蜢」、「民間傳奇」等相繼曇花一現。
1988 「草蜢樂隊」由蔡一智、蔡一傑和蘇志威組成,深得梅艷芳賞識。
1988 卡拉OK熱潮自日本傳來,令流行曲更加啷啷上口,也成為主宰流行曲的新元素。
1989 「亞太金箏流行曲創作大賽」香港決賽中,王菲以一首《仍是舊句子》獲銅獎。
1989 商業電台「叱吒樂壇頒獎禮」首次舉行。
1989 羅文在新落成的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演唱會,成為首位在那裏演出的歌星。
1989 由於「六四」,《血染的風采》與《男兒當自強》大紅大紫。當年梅豔芳的《赤的疑惑》、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與《青春舞曲》、Beyond的《天問》、以至達明一派的《十個救火的少年》都被解讀成包涵政治含意。
1989 CASH主辦流行曲創作大賽。
1989 張國榮在生日會上宣告退出歌壇。
1989 樂壇上太多的翻唱歌曲,導致商台第二台推動「中文歌曲運動」,但矯枉過正,扼殺了歌迷收聽外國歌曲的渠道,令樂迷品味倒退了多年。
1989「軟硬天師」的無厘頭唱片推出,廣受年輕人歡迎。
1989 陳慧嫻在大紅之際告別歌壇出國留學。

九十年代﹕
1990 一陣短暫的非主流樂隊潮,「Zen」、「AMK」、「Black Box」、「Anodize」等。
1990「 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90' 」在紅館舉行。
1990 衛星電視與網上音樂大行其道,香港流行音樂與海外音樂愈益息息相關。
1990 「達明」宣告拆夥,也為香港的樂隊潮流畫下一個休止符。
1991 樂壇出現了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的局面。
1992 王菲憑藉《容易受傷的女人》踏上香港頂尖女歌手寶座。
1992 許冠傑舉行告別樂壇演唱會。
1992 陳百強舉行《告別上海演唱會》,同時宣佈告別樂壇。
1992 梅艷芳舉行告別樂壇演唱會。
1993 陳百強昏迷住院多時,最終逝世﹔黃家駒不幸在日本去世。
1994 張學友《餓狼傳說》MTV遭電台禁播。
1995 鄧麗君因哮喘病發在泰國逝世。
1996 CASH成立之初,一年收益只有540萬元,但到96年的版稅收益已超過一億元,一位成功作詞人一年內收取了113萬4千元播出版稅。
1996 重組的「達明一派」推出十周年紀念大碟《萬歲萬歲萬萬歲》。
1996 羅文正式宣佈退出舞台。
1997 黃耀明《人山人海演唱會》,兩年後再組成「人山人海」製作公司。
1998 據CASH統計,香港唱片本地銷售額高達八億三千萬元,外銷則有三億五千萬元,成為繼英語及西班牙語後,世界第三大語言唱片出口地。
1998 香港亦流行木結他的非電子音樂,商台舉辦「拉闊音樂會」。
1999 盜版唱片由十年前的不足百分一急升至佔了市場的六成,令唱片業每年損失數以億計的收入。

二十一世紀﹕
2000 盜版的唱片滿街滿巷,相信本地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
2001 香港中央圖書館設立「香港音樂特藏」,其中包括黃霑的《滄海一聲笑》手稿。
2002 羅文與癌病搏鬥經年終逝世。

歷屆中文歌曲擂台獎得獎名單 (79-86年)

未有「叱吒樂壇流行榜」之前,商業電台只有「中文歌曲擂台陣」,地位比香港電台的「中文歌曲龍虎榜」的認受性低,年終頒獎禮是「中文歌曲擂台獎」。據紀錄顯示,「中文歌曲擂台獎」由1979年舉辦到1987年,直至商業2台在1988年3月21日改革,「叱吒樂壇流行榜」開榜,以下是「中文歌曲擂台獎」79至86年的得獎名單紀錄。

唱片公司
得獎歌手 得獎大碟

第一屆(79)
CBS
徐小鳳 漫漫前路
齊豫 橄欖樹
娛樂
汪明荃 像白雲像清風
陳美齡 願君真愛不相欺
鄭少秋 楚留香
EMI
李龍基 浣花洗劍錄
林子祥 抉擇
陳百強 眼淚為你流
羅文 好歌獻給你
風行
奚秀蘭 鳳凰于飛
寶麗金 許冠傑 十個女仔
鄧麗君 甜蜜蜜
關正傑 天蠶變
關菊英 知己同心
譚詠麟 孩兒
新興全音
甄妮 春雨彎刀
永恒
張偉文 處處是家鄉
張德蘭 春天新希望
馮偉棠 風飄飄
薰妮 故鄉的雨


第二屆(80)
CBS
徐小鳳 每日懷念你
曾路德 那一天
娛樂
汪明荃 京華春夢
鄭少秋 輪流轉
EMI
林子祥 分分鐘需要你
陳百強 不再流淚
葉振棠 浮生六記
葉麗儀 上海灘
羅文 名劍風流
聯美
仙杜拉 風雲寶麗金
沈雁 我踏浪而來
許冠傑 夜夜念奴嬌
陳秋霞 罌粟花
區瑞強 水霞
鄧麗君 春在歲歲年年
關正傑 人在江湖
鍾鎮濤 閃閃星辰
譚詠麟 莫說愛情重
新興全音
甄妮 祝福你永恒
張德蘭 網中人


第三屆(81)
CBS
徐小鳳 新曲與精選
蔡楓華 青春三重奏
娛樂 鄭少秋 流氓皇帝
汪明荃 千王群英會
陳美齡 忘憂草
EMI
葉麗儀 上海灘特輯
葉振棠 浴血太平山
羅文 卉
林子祥 林子祥精選
金音符
甄妮 心聲
寶麗金
關正傑 關正傑名曲選
許冠傑 摩登保鑣
譚詠麟 忘不了你
關菊英 過客
鄧麗君 風霜伴我行
雷安娜 舊夢不須記
區瑞強 又見月明
Wea
陳百強 失業生
永恒
張德蘭 德蘭與你
葉德嫻 星塵

第四屆(82)
華星
陳美齡 灕江曲
CBS
蔡楓華 人之初
娛樂
汪明荃 勇敢的中國人
鄭少秋 富貴榮華
EMI
林子祥 活色生香
葉振棠 再等待
羅文 我的挑選
李龍基 李龍基精選
葉麗儀 千金一刻
喜韻
陳潔靈 星夜星塵
金音符
甄妮 憶夢
寶麗金
關正傑 天龍八部之虛竹傳奇
許冠傑 最佳拍檔
譚詠麟 愛人女神
雷安娜 彩雲曲
鄧麗君 鄧麗君演唱會雙唱片集
關菊英 天龍八部之六脈新劍
Wea
陳百強 突破精選
曾路德 白牆+精選永恒
張德蘭 情若無花不結果

第五屆(83)
華星
梅艷芳 赤色梅艷芳
CBS
蔡楓華 蔡楓華新曲精選
林志美 林志美
康藝成音
徐小鳳 全新歌集
娛樂
鄭少秋 蜀山
汪明荃 萬水千山總是情
鮑翠薇 我只有期待
麥潔文 萊茵河之戀
EMI
羅文 舞台上
甄妮 射鵰英雄傳
葉振棠 忘盡心中情
寶麗金
許冠傑 最佳拍檔大顯神通
鄧麗君 漫步人生路
譚詠麟 遲來的春天
鍾鎮濤 要是有緣
Wea
林子祥 愛情故事
陳百強 偏偏喜歡你
永恒
張德蘭 可知道
張明敏 我是中國人與精選
葉德嫻 倦

第六屆(84)
華星
張國榮 張國榮
梅艷芳 飛躍舞台
羅文 愛的幻想
CBS
林志美 林志美
甄妮 甄妮
康藝成音 徐
小鳳 徐小鳳全新歌集第二輯
許冠傑 新的開始
娛樂
麥潔文 麥潔文
EMI
區瑞強 訴心曲
盧冠廷 過路人
寶麗金
陳慧嫻 故事的感覺
關正傑 天籟
雷安娜 雷安娜精選
鍾鎮濤 我行我素
蘇芮 搭錯車
譚詠麟 霧之戀
Wea
林子祥 愛到發燒
陳百強 百強’84
葉蒨文 葉蒨文
永恒
張德蘭 何日再相見

第七屆(85)
華星
呂方 呂方
張國榮 為你鍾情
梅艷芳 梅艷芳
CBS
陳秀雯 震盪
甄妮 為你而歌
新藝寶
許冠傑 最緊要好玩
康藝成音
徐小鳳 徐小鳳
娛樂
麥潔文 大香港
EMI
陳美玲 Pat Chan陳美玲
盧冠廷 第一階段
寶麗金
陳慧嫻 陳慧嫻Priscilla
張學友 Smile
蔡國權 蔡國權精選
鍾鎮濤 鍾鎮濤
譚詠麟 愛情陷阱
Wea
林子祥 林子祥創作歌集
林姍姍 林姍姍
陳百強 深愛著你
葉蒨文 葉蒨文
蘇芮 新曲+精選

第八屆(86)
華星
呂方 呂方
張國榮 Stand Up
梅艷芳 壞女孩
羅文 幾許風雨
CBS
林志美 雨夜鋼琴粉藍色的精選
林憶蓮 放縱
甄妮 甄妮
蔡楓華 絕對空虛
新藝寶
太極樂隊 迷
麥潔文 麥潔文
DMI
陳百強 凝望
寶麗金
徐小鳳 每一步
陳慧嫻 反叛 張
學友 Amour/遙遠的她
達明一派 達明一派(Ⅱ)
鄺美雲 鄺美雲
鍾鎮濤 情變
譚詠麟 暴風女神Lorelei
Wea
林子祥 最愛
葉蒨文 葉蒨文
全年最佳歌星 譚詠麟
最有貢獻唱片監製 黎小田
最有貢獻作曲人 顧嘉煇
最有貢獻填詞人 林振強
最有貢獻編曲人 鮑比達